《逆清1845》[逆清1845] - 第27章 紅頂商人

一時間,書房內陷入了死一般的沉靜。
不知過了多久,趙誠似乎才消化完內心的驚訝,他皺著眉頭道:「這一切,都是你從哪裏學來的?」
趙源平靜道:「正如孩兒之前所說,一切都是夢中所得,但是孩兒沒有兒戲,更不是拿着趙家的祖宗基業去冒險。」
趙誠點了點頭,沒有繼續追問下去,看向了一旁的趙誌。
「老二,你覺得呢?」
趙誌沉吟了片刻,道:「眼下,十萬英鎊大概約合三十萬兩庫平銀,咱們也不是拿不出來,只是得從生意裏面抽調一些銀子出來。如果有個好歹,怕是要傷筋動骨。」
他微微嘆了一口氣,道:「源兒,你已經長大了,應該明白輕重,二叔有些問題必須問得細一些才行。」
趙源點了點頭,道:「二叔,我明白,您儘管問吧。」
在這種大家族內,行事都自有一套邏輯,絕不是趙源說什麽就是什麽,尤其像趙誌常年在商界摸爬滾打,必須得有七成把握才會幹。
與羅伯特一樣,趙誌的第一個問題就指向了匯豐銀行的關鍵——息差。
「以低息吸引資金,再以高息貸出,可如果沒人接高息貸呢?款子收不回來又該怎麽辦?」
趙源早已經有所預料,沉聲道:「廣東地面上高利貸通常是九出十三歸,息滾息,利滾利,最後累計下來的利息往往動輒一倍本金有餘,可謂剝皮吃肉,貪索無度。尋常商賈百姓借貸者也是數不勝數,倘若匯豐銀行年利率能降到三成六,便也不用擔心沒人借貸了。」
所謂的年利率三成六,也就是年息36%,月息3%。
這放到後世已經算得上妥妥的高利貸,對於銀行而言更是一個想都不敢想的數字。
原因也很簡單,銀行之間也在內卷,他們的商貸規模放大以後,為了吸引更多的客戶,商貸利率自然會隨之下跌不少。
趙誌下意識點了點頭,因為趙家的生意裏同樣涉及放貸,他對這一塊並不陌生,只是有些擔憂道:「只是利率太低,怕是無利可圖。」
在趙誌看來,這世間做生意總是圖一個利字,像自家大侄兒的這種想法,已經屬於拿錢出來做善事了。
原因很簡單,這年頭的壞賬比例非常高,一旦借債人還不上錢,那債主就得做好血本無歸的準備,這也是為何利率奇高的一個原因,只有讓更多的借貸人背上高利,才能覆蓋那些壞賬帶來的損失。
與之相對的則是同時期的西方,利息普遍要比東方更低,像12世紀到14世紀的意大利,借款年利率便普遍在20%以下,而到了18世紀後,大部分歐洲國家銀行的年利率就已經降低到了6%,像18世紀的波蘭就規定年利率超過8%屬於高利貸。
在趙源看來,東西方利率的巨大差距,背後反映的邏輯就是風險控制的缺位,其中最大的區別就在於西方更多偏向於抵押貸款,而東方偏向於熟人關係的信用貸款,後者在償還能力缺失下就會造成非常大的損失。
相對而言,當鋪則更多充當了抵押貸款的角色,但是當鋪本身不具備銀行的金融屬性,同時當鋪屬於典當行業,抵押物放貸的比例相對較低,因此人們更

猜你喜歡